本文根据李楠在ISEE工作坊.万宁季QQ聊天记录整理 经本人授权发布
李楠
近十年来,几乎每年专业媒体都会做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摄影记者还会存在吗?反正我总是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真正的记者,确实不多。专业主义,基本在这个行业是缺位的。个体的,局部的,有。行业标准,没有。 前一阵对于荷赛的讨论,挺热闹。今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的结果一公布,国中便有人雀跃欢呼:由年度图片看,荷赛终于摆脱了战争灾难、暴力美学,实乃一大进步!此观点引发不少共鸣,由此十分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一系列对荷赛的无情批判,并得出一个深刻的结论:在转型这档子事儿上,当代艺术比新闻摄影灵敏多了。这样的观点,我多少有些吃惊。 荷赛,至少是有基本标准的。所以,57年了,很多人都说不把它放在眼里,但它还是这个行业的一个标竿。我觉得,荷赛最大的贡献,不是那些看起来很牛的照片。表面看,荷赛的年度图片,几乎永远都是战争灾难、妇女儿童,50余年,确实有点 “嗜血基因”、“审美疲劳”的嫌疑。但这里面有一个常识:战争灾难,是拍摄题材;妇女儿童,乃拍摄对象,他们都不是一张照片的终极目的,也不是一张照片最根本的评价依据。照片的终极目的,是它所要传达的观点与意义,或者说,是一种价值观;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视觉形式有了精心锤炼的必要;对照片的评价,也才与摄影的本质具备了紧密的关系。 荷赛对战争灾难的持续关注,与其说是对题材的偏好,不如说,是它内在的价值观驱使它保持着这一姿态:永远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保持直接、逼近、尖锐的反映和揭示;永远对那些备受煎熬的命运保持真实的痛感——新闻摄影,永远要对人类自身的困境发出声音。这就是荷赛作为一项国际性新闻摄影比赛的核心价值,也是它举办57届以来,虽有诸多质疑但依然是这个行业标竿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价值观的秉持,和背后的专业主义,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对荷赛的讨论,永远都在技术层面,题材层面,语言层面……外围层面。抵达不了核心层面。所以,我充分相信,我们即将举办的这个新闻摄影比赛也难以抵达核心层面。当然,恐怕也不需要抵达。 有个台湾摄影师,叫侯俊伟,拍《台湾旅馆》的那位。那组专题,是他的硕士毕业论文,他围绕这个专题写的论文,200多页,就是他自己认识摄影的一个过程。所以,如贾代说,一个摄影师是一个修炼的过程,刘树勇老师说:摄影是脖子以上的事。所以,我特别希望能看到,显示出他的个人价值观的摄影师。个人价值观,而不是媒体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公民记者可以让摄影记者失业了。的确,一个路人拿着手机都能拍一张现场照片,新闻的五个W,他大约能解决四个: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和简单的事件描述(what)。但他没法解决最后那一个W和那一个H:即为什么(why)和如何形成(how)?这些,只能由专业的新闻记者来完成。如果解决不了最后两个,那可能就会被淘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