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 | 札记 | 留言 | 朋友 | 作者 | 检索 | 更新 |

 
江融:当下的未来摄影家——读摄影集《继往开来2》

文/江融
原文摘自《中国摄影》杂志2011年第1期


  2005年,瑞士洛桑的艾丽丝摄影博物馆(Musee de I Elysee)为庆祝建馆20周年,决定不按惯例举办藏品回顾展,而是推出从世界五大洲60多所著名艺术院校选出来的50名摄影专业学生作品联展。题为《继往开来2》(re Generation)。旨在展示摄影之现状和未来之趋势。该展览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功,已在欧美和亚洲十几个城市巡回展出,2006年还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五年过去,《继往开来》展览入选的一些大学生已崭露头角,例如,南非摄影师彼亚德.雨果(Pieter.Hugo)2008获得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新发现摄影师奖”,法国摄影师拉菲尔.达拉波塔(Raphael.Dallaporta)获得2010年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新锐摄影师无极奖”。但绝大部分毕业生或继续深造,或从事艺术创作,不断产生新的作品,同时主动与画廊和博物馆策展人、出版商或杂志编辑联系,甚至自行出版画册,而非像传统摄影师等待策展人发现他们才出书办展。他们往往也有自己的网站,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作品。
  2010年,艾丽丝摄影博物馆又推出了《继往开来2》的展览,并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首展。这次作品征集扩大到全世界120所艺术院校,收到700多位学生的作品,最终选出来的25个国家、48所院校的80名学生的作品,中国的中央美院、北京电影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均有学生作品入选。
  遴选过程中,策展人威廉.尤英(William Ewing)和娜塔丽.赫斯多芙(Nathali Herschdorfer)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这两次展览之间的学生作品是否有不同?他们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是否有变化?他们所描述的世界是否与五年前有差异?
  从这次展览可以看出,有些学生的作品更加前卫,如法国尼姆高等美术学院学生西巴尔.布鲁内(Thibault Brunet)的作品是从电子游戏视频中截图产生的,完全是电脑生成的图像(CGI),但是看上去类似摄影图像。伦敦传播学院学生理查德.库尔克(Richard Kolker)则从因特网的虚拟网站“第二生命”(Second Life)上的电脑生成图像找到灵感,创作了一组虚拟现实的影像。该网站截至2009年已经有超过1500万用户,这说明不仅艺术家在仿真,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另一方面,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瑞典籍学生克里斯多弗.阿森(Kristoffer Axen)利用数码软件将照片制作的如同电影剧照来描绘夜晚的城市如噩梦般的现实,虽然是一组简单的作品,没有故事性的开头和结尾,却充满了多种叙述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利用相机和胶卷抓拍现实世界影像的传统摄影定义,已经不能涵盖上述这些作品的的手法和内涵。当代摄影不仅可以不用相机和胶卷,而且出现了利用不同手法,不同材料,不同种类和不同过程的“混成化”(creolization)现象;换句话说,除了记录和见证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狭义新闻摄影之外,摄影已经不是单纯的“再现”现实世界,摄影已经到了利用各种手段模仿现实世界、以便更深入地探讨“真实”的阶段。这说明摄影的外延已经模糊,并在不断的扩展之中,当下暂无法重新界定。
  从本次入选的学生作品可以看出,摄影已经不仅用来“发现”世界,更多的是用来结识世界。入选者基本上采用观念先行的“摆拍”手法,对于他们,摄影不是观看的结果,而是观念的结果。他们不注重摄影“拍摄”的动作本身,或者说拍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最终作品的一个手段,因此也不在乎“决定性瞬间”。他们一开始便不考虑将作品作为文献和证据在报纸或杂志上发表,注重的是如何将作品作为“墙上艺术品”用绘画的尺寸和装裱方式,在画廊或美术馆展出,以获得与绘画和雕塑同等的地位。
  伦敦传播学院的学生阿德里安.伍德(Adrian Wood)题为《第二幕.场景七》的作品,便是利用人工光源摆拍,每个人物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观众没有对视,仿佛是戏剧舞台里的一出戏,充满了“戏剧性”。无独有偶,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学生乌里.阿德勒(Ueli Alder)利用相同手法导演再现瑞士小镇不同行业平民的生活场景,令人想起1970年代末期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Jeff Wall)的摆拍作品,说明他的作品仍然影响着新一代的学生。
  只有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学生仍然在“报道”现实世界,但也不注重用135相机捕捉新闻现场的突发事件,而是关注社会问题的后果和人的生存状况。如该校毕业生安娜.比克(Anna Beeke)用哈苏相机拍摄的纽约州一个现已称为“鬼城”的小镇,这里曾以纺织业为主,自从美国纺织业没落之后,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该镇,许多住房被遗弃。该中心另一位摄影师安德烈亚.里斯(Andrea S Reese)征得纽约市一对无家可归者的同意,跟踪拍摄了他们在火车隧道里生活的实况。
  除了探讨虚构和真实这个主题之外,如同上次一样,《继往开来2》仍然是以讨论城市景观为主。正如苏珊.布莱特(Susan Bright)在《当代艺术摄影》一书中指出,城市景观几乎已经成为当代摄影的同义词。在全球化和都市化的浪潮席卷下,艺术家对城市中出现的各种现象特别敏感,而这种敏感就反映在他们的思考和艺术创作中。入选的学生似乎对“街头摄影”的手法不感兴趣,他们更钟情于大画幅相机拍摄,探讨生产过剩、商业化泛滥、环境恶化、文化冲击和同龄人的身份危机等问题,或是将城市中的建筑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物体变成艺术品。
  瑞士洛桑州立艺术学院的弗洛里安.卓叶(Florian Joye)前往阿联酋迪拜这所用“石油美元”建筑起来的奢华城市,发现其繁华背后的垃圾场充满了幻象,拍了一组题为“沙漠之门”的作品,让人联想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同样是在沙漠中建立的一座“沙漠幻象”之城。瑞士维威摄影学院的马修.加福索(Matthieu Gafsuo)在突尼斯这个穆斯林国家拍摄的建筑作品,揭示了全球化使不同文化趋同的影响,就连各国的建筑都变得十分相似。这两位摄影师采用的所谓的“客观”的建筑摄影手法,让人想起德国杜塞尔多夫学派创始人贝歇夫妇在1960年代用“类型学”方法拍摄水塔等建筑的作品。足见这一流派对当代摄影的重大影响。
  肖像摄影是这次展览中最常用的形式,但与优素福.卡什试图捕捉人物灵魂的传统手法完全不同,摄影师或是让被摄者自己选择一种肢体语言,摆好姿势后再来拍摄他们;或是向被摄者提出几个问题,让他们陷入沉思,之后拍摄他们的肖像,但他们基本上都不看镜头。尽管肖像仍然以脸部为主,但这些被摄者大多面无表情,很难看出他们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但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学生珍.戴维斯(Jen Davis)是个例外,她患有肥胖症,利用自拍的手法使自己变成既是观察者,又是被摄者,同时让观众参与观看,来展示她的勇气连同脆弱。
  另外,许多摄影师在同一组作品中,同时采用肖像、风景、静物和记录等手法,并重新阐释了这些手法,因此很难给这些作品归类。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刘晓芳便是利用数码技术,将一位戴红领巾的白衣小女孩与火箭发射、蘑菇云以及海水和蓝天合成在不同的画面中,并采用中国山水画的圆形画面呈现,可以看出作者是想探讨记忆与时间等主题。但无法界定这种作品的种类。
  综上可以看出,当下艺术院校的学生正在尝试各种手法,在作品入选者中,有10名学生在创作静态图像的同时,也用录像创作视频作品。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数码技术当道,但只有20%的学生使用数码技术进行创作,而且仍然有学生用黑白胶卷拍摄。学生们的作品反映了当下摄影界的潮流、学院教师的水平及国际摄影的趋势,摄影正在一代又一代的探索中走进明天。

注:本文转载未经作者江融先生及《中国摄影》杂志同意。若涉及侵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我,我将即可停止发布该文字。

发布日期:2011/4/6
     
 
注目礼 |联系我们|版权声明|山东十人摄影展|
微 信
 
   
Copyright©2000-2016 注目礼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