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9日,我在曾璜老师《曾璜的博客》上阅读了《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儿童(六)》一篇文章。读过文字之后,我对曾璜老师文章中拍摄的两张照片广角镜头的使用提出了疑议。
河南,2004年.
河南省宜阳柳泉五中的校长介绍:学校伙房面积不足60平方米, 即使是雨雪风的天气, 500多名学生也是这样露天吃午餐.(上图,下图)曾璜摄
随后,就以上问题和伍振荣老师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摘录如下:
舟浩 发表于 2006-06-09 01:36:04 IP:59.80.90.* 冒昧地说: 是个“好的”事情,但是图片处理的还不够好。 比如“河南,2004年.”广角变形有些让我吃不消。视点为什么是俯视?难道仅仅是学生们蹲坐着的原因? 后两张图片如果缺少文字的介绍,则很难进一步理解。
伍振榮 发表于 2006-06-11 00:57:44 IP:210.51.38.*(注) re:舟浩 发表于 2006-06-09 01:36:04 容我多口說點意見。1. 广角变形有些让你吃不消是你個人的問題,鏡頭只是工具,攝影師憑需要選用自已認為合適的鏡頭沒啥不可。 2. 视点为什么是俯视? 當視點是仰視的時候,其他人又會有人問视点为什么是仰視? 當视点是水平時,又會有人問视点为什么老是眼平? 這樣的問題,根本沒有答案。3." 难道仅仅是学生们蹲坐着的原因?" 你看到地上的影嗎?
舟浩 发表于 2006-06-12 19:52:49 IP:59.80.90.* RE:伍振榮 1. "广角变形有些让你吃不消是你個人的問題"摄影师的照片最终是要给"别人"看的. 2." 视点为什么是俯视? 當視點是仰視的時候,其他人又會有人問视点为什么是仰視? 當视点是水平時,又會有人問视点为什么老是眼平? 這樣的問題,根本沒有答案。"您可能还没有明白我的问题,我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相机物理位置的问题. 3.."" 难道仅仅是学生们蹲坐着的原因?" 你看到地上的影嗎?"看到了.但是又怎样?
伍振榮 发表于 2006-06-13 01:08:33 IP:210.51.38.* re:舟浩 1. 摄影师的照片最终是要给"别人"看的. 别人不是一個人嘛。 2. "我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相机物理位置的问题."對不起,我的理解力可能較差,或你我語言習慣不同。你可以為我說清楚點嗎? 3. 看到地上的影,就知道這個廣角俯攝是拍吃飯的學生和他們長長的投影。 舟浩先生也是攝影老師嗎?很高興可以和你交流。
舟浩 发表于 2006-06-13 22:53:33 IP:59.80.90.* RE:伍振榮 感谢关注. 1.我觉得过于夸张的变形变形无益于本图片传达信息。在我看来,广角镜头边缘的畸变不是一种好吃又好看的东西。 2.从物理角度的俯视,表面上看是为了获得一个以地面作为背景的照片,但是如果接连两张都是俯视的画面,视觉的重复暂时不提(影子的事情下面说)我们是否可以看出摄影者在这些坐在操场吃饭的孩子们的一种下意识的态度.当然,从曾先生的这篇文字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曾先生的心意,但是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摄影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心理位置"导致了相机的"物理位置".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参照一下萨尔加多的照片吧. 3.摄影老师俺不是,倒是很想当摄影学生.我不认为影子起到点睛的作用. 以上,随想随写.愿听伍先生赐教.
伍振荣 发表于 2006-06-15 16:02:31 IP:210.51.38.* re:舟浩 1.也许对你来说,你不喜欢广角镜头边缘的畸变,但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特性;曾璜为啥用这种超广角拍摄,你可以自已问问他,我个人觉得镜头只是工作,要用就用,我除了不喜欢鱼眼的严重曲线变形外,我基本上由18mm 到600mm 的视觉都常有机会用,特别我是拍摄纪实为主的,广角更是常用。说到视觉畸变,除了50-80mm 左右的视觉, 那有其他镜头拍出和人类视觉相近、不所谓“畸变”的东西?工具罢了,无必要喜欢不喜欢。
2. 我无意曾璜解释,但又怎能因为两张照片均是广角俯摄就指它们是视觉的重复 ? 视觉的重复不是这样理解的。
至于你说....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摄影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心理位置"导致了相机的"物理位置".哈,太深奥了,我不懂,但我看Salgado 的照片,就不会单凭感Salgado所用的镜头(主要不外是由广角到中距)和以俯摄、平摄或仰摄去断定Salgado的心理位置。 也许,可以叁考一下JOHN MRAZ 写Salgado的作品:.... In general, photographic analysis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immanent structure of images, the relations within the frame. However, photographs are by nature ambiguous and polysemic texts, their narrative capacity is weak, and their meaning is often determined by the immediate context created for their publication: the synthesis of text, titles, and – in extended photoessays such as Other Americas and Terra -- the accumulated significance of the images themselves.
曾璜老师,你就说说你拍摄时的的"心理位置"吧。呵~~
舟浩 发表于 2006-06-16 11:10:57 IP:61.156.68.* 伍老师:以上英语内容我查字典,大致翻译如下,不知道意思是否沾边:=(
一般来说,摄影分析集中于图象内在的结构,画面内(框架)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可是,摄影(总体性而言是不明确的)天性是不明确的文本,它们的叙述能力比较弱,并且它的含义往往取决于出版(发表)的目的(定位):文字部分的概要、标题,和由摄影引申出的短文,譬如《另一个美洲》,和图像本身意义的积累。 ------ 俺自知翻译得不行,只求能达意。还请各位师长斧正。谢谢!
伍振榮 发表于 2006-06-17 00:54:22 IP:210.51.38.* re:舟浩 你譯的相當好,大意如是。摄影影像是天性就是不明确,甚至意思難以絕對確定的文本,摄影影像的叙事能力遠比文字弱,因此,單憑個別影像去猜度攝影師的"心理位置"是較為武斷的,我個人傾向要看整個 photo essay 的結構,包括標題、caption和內文,才能準確接收攝影師的信息。 曾璜老師上面只是"隨意" 刊登了幾張照片,不是完整的圖片故事,我覺得僅討論個人照片的拍攝手法也引伸到得出"心理位置"导致了相机的"物理位置"的論點,較難立足,雖然你也可能是對的,但我個人認為那照片以廣角俯攝,其實可能只是為了拍攝地上長長的投影,拍攝影子突顯影像趣味的手法,亦不罕見。例如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Shadowgraph.jpg/480px-Shadowgraph.jpg (很遗憾,链接无法打开)
當然,我也是"靠估"的了,還等攝影師出來解解畫。
舟浩 发表于 2006-06-17 23:34:49 IP:59.80.90.* TO 伍老师: “曾璜老師上面只是"隨意" 刊登了幾張照片,不是完整的圖片故事,我覺得僅討論個人照片的拍攝手法也引伸到得出"心理位置"导致了相机的"物理位置"的論點,較難立足,雖然你也可能是對的,但我個人認為那照片以廣角俯攝,其實可能只是為了拍攝地上長長的投影……” 我可以接受您的意思。 我的"心理位置"导致了相机的"物理位置"的论点主要意在讨论曾老师的“站立”和学生的“蹲坐”之间的关系,曾老师在拍摄的过程中,第一张照片,为了表现环境,采取了俯视;第二张照片,曾老师为了拍攝地上長長的投影,获得图片的“戏剧性”也采取了俯视。然而我们在第二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吃饭的男孩看摄影师的视角是仰视的。 也许我有些吹毛求疵,但是我觉得如果当时曾老师能搬个桌子、梯子之类的物件,站在上面俯视摄影,变从“站立拍摄蹲坐”到“鸟瞰”,不仅还可以摆脱人们视觉习惯之中的仰俯视角而导致的微妙心理关系,而且画面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这样岂不更好? 以上随想随说,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海涵。
舟浩 发表于 2006-06-17 23:57:47 IP:59.80.90.* RE 伍先生: 您说的“1.也许对你来说,你不喜欢广角镜头边缘的畸变,但不同的镜头有不同的特性……”。我的意见是凡事都有个度,我并没有抠字眼,不不想把这个问题延伸到技术范畴,每个焦距段都有自己的物理特性,要看如何运用。广角不是专用来变形的,就如同菜刀不是专门用来砍人一个道理,菜刀在主妇、大厨手中一样是个好工具。 “2. 我无意曾璜解释,但又怎能因为两张照片均是广角俯摄就指它们是视觉的重复 ? 视觉的重复不是这样理解的。”请赐教。谢谢! 伍振榮 发表于 2006-06-18 03:36:54 IP:210.51.38.* 哈,我再多說就雀巢鴆佔啦!但也回應的你說的
1:"我觉得如果当时曾老师能搬个桌子、梯子之类的物件,站在上面俯视摄影...",我不知曾璜老師的拍攝習慣,我個人就從來不會在拍攝現場搬个桌子、梯子之类的物件,看過拍攝的人都知道我只憑直覺按快門,看到就拍,怎樣拍,都是即時的反應,極其量會利用現場已有的設施。 2 :".....不仅还可以摆脱人们视觉习惯之中的仰俯视角而导致的微妙心理关系這絕對不好,新聞記者/Documentary photographer 只會考慮新聞影像的真實性、瞬間的掌握、畫面能否有效表達事實、影像是否可以配合出版之用,例如拍攝完整的photo essay 所要的影像元素,以至在特寫照片中,影像的趣味性或幽默感等,所謂. "摆脱人们视觉习惯之中的....而导致的微妙心理关系.."絕不在考慮之例。
你說的,是可能是攝影的創作、或觀念攝影、或藝術攝影、沙龍攝影.....,新聞或紀實攝影不應被甚麼视觉习惯等構圖顧慮束手縛腳。
RE: .."我无意曾璜解释,但又怎能因为两张照片均是广角俯摄就指它们是视觉的重复 ? 视觉的重复不是这样理解的。”请赐教。"
我說的清楚不過,是:不能因为两张照片均是广角俯摄就指它们是视觉的重复。就是這樣簡單。我學攝影時,當然,是很久以前的事,老師規定我們做一個外攝作業,只可以用一個定焦鏡,我只帶35mm f/2.8,你覺得我拍完仰角、眼平、俯攝後3張後,我還可以怎拍才可避免你認為的视觉的重复?
alexng.img.hk 是我的照片網站,其中 16:9 的一組全部用5.8mm(eqv.35mm )拍攝,除了當中有3張連拍的外,太多是平攝,間中仰攝或俯攝,视觉又算重复嗎? http://image.popart.hk/albumbeta/pub/index.php?viewuserid=25
(BTW, 推介一下,img.hk 是我的網站,400mb數碼相機影像貯存,免費的。)
re:..广角不是专用来变形的,就如同菜刀不是专门用来砍人一个道理,菜刀在主妇、大厨手中一样是个好工具。
你說的對,广角不是专用来变形的,但透視變形是廣角鏡必然的特性。世上並無俯攝時不會有透視變形的超廣角鏡。呵~~我拍的變形比曾璜老師的還"離譜"吧!
伍振榮 发表于 2006-06-18 03:41:07 IP:210.51.38.* 你說的對,广角不是专用来变形的,但透視變形是廣角鏡必然的特性。世上並無俯攝時不會有透視變形的超廣角鏡。呵~~我拍的變形比曾璜老師的還"離譜"吧!
曾璜 发表于 2006-06-18 18:03:36 IP:210.51.38.* 谢谢,舟浩和Alex(伍振榮的英文网名) . 我的回应《广角镜头、视觉冲击力、相机的心理位置和物理位置》
附录:
(1)
广角镜头、视觉冲击力、相机的心理位置和物理位置
舟浩在看了我拍摄的孩子照片后,对我拍摄照片的视点、广角镜头使用提出了质疑,引起了伍振荣老师回应,并导致了对广角变形、视点、相机的物理位置、和相机的心理位置的讨论。 见 http://blog.daqi.com/article/19122.html 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广角镜头和它的变形 摄影师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常常需要借助超广角镜头的视觉畸变获得影像张力,随着组构影像能力的增强,摄影师对不同镜头的使用就会越来越自如。1994年,我去波黑战地采访时,正处在借助超广角镜头获得影像张力的阶段。随后就慢慢鄙弃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注意使用广角镜头,特别是超广角镜头。单位为我配备的12mm的镜头,一直在我的保险柜里躺着,没有开过包呢!!!在我20年从业生涯中,没有发过一张鱼眼镜头拍摄的照片,无论是我自己拍摄的还是别的摄影师拍摄的。。 在我任教的所有报道摄影培训中,无论是学院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我都旗帜鲜明地表述: 1、简单地借助广角镜头的视觉畸变,获取影像张力表明了摄影师缺乏视觉表现力。 2、在拍摄现场只有二种情况可以用超广角镜头,一是没有退路,但又要拍全;二是在拥挤的新闻现场,别的摄影师使用超广角镜头,而你不使用的话拍不上。 二.视觉冲击力对Visual Impact的误读 “视觉冲击力”应该是一个舶来语。它源于何时何地,从那个外语而来,都需要进一步考证。现在掌握的资料表明,这个词最早在中国出现可能是1988年北京国际摄影周。从此,它成为了中国摄影界,特别是新闻摄影界最时髦的词组之一,连对摄影一无所知的人都可以用“视觉冲击力”对照片进行评价。 “视觉冲击力”应该源于英文的“Visual Impact”,这是欧美报道摄影领域常常用来评价照片视觉构成的一个说法。平心而论,这个译法是当时众多中文解释中最恰当的了。不过在以后的二十年里,这个词被那些不了解摄影的和尚给顾名思义地念歪了,念窄了。实际上,“Impact”,在中文里还有“影响力”,“效果”的意思,而不仅仅只有“冲击力”这一个解释。我请过最少三位在国外学习研究过视觉传播的业内人士来翻译这个词组,居然没有一位将其翻译成“视觉冲击力”!!!综合他们的译法,这个词如果译成“视觉感染力”,“视觉表现力”可以更表达原有的意思。 “视觉冲击力”对“Visual Impact”狭隘的注解,造成了中国摄影师将广角的畸变认为了是“Visual Impact”,自觉不自觉地将镜头越用越广。 “视觉冲击力”这个说法看来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对西方外来观念误读误译,并误导了中国新闻摄影的例子。到了应该为“Visual Impact”这个标准正名的时候了! 三.相机的物理位置和心理位置 相机的心理位置和物理位置在纪实摄影和电影中已经被广泛地谈论过了。在我们宣传摄影中和许多摄影教科书中,也有用仰拍表现正面人物,用俯拍表现反面人物的教条。2002年,在宿志刚老师主编的《镜间对话》一书中我就说过:“照片不仅反映出被摄者,同时也反映出拍摄者的心态。(大意如此)” 而对拍摄者心理位置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据拍摄者相机的物理位置。 四.二点说明
1.具体到这张引起讨论的照片,伍老师的读解很到位。我当时是站在了一米高的台子上,拍摄地面上的影子。一来照片比较有visual impact,二来我可以将孩子与他们生存的土地联系起来。同时这里的确也是众多照片中的二张。 2.大众传播理论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受众的不可知性。由于背景,经历,年龄,文化。。。。等等的不同,受众对同一影像的读解是不同的,读者将会将根据自己主观理解去读解影像。。。
(2) 随后,刘树勇老师对曾璜老师的《广角镜头、视觉冲击力、相机的心理位置和物理位置》发表了自己了看法。
刘树勇 发表于 2006-06-23 23:55:39 IP:61.48.10.*
补充一点: 摄影者使用不同的镜头,与不同时代的摄影主体与拍摄对象之间构成的关系不断变化有关。 标头大量使用的时期,与对真实表达对象的诉求有关。标头视界的呈现,是主体与外在世界尚有一种基本的空间信任的结果。 七八十年代,大量使用中长焦镜头,意味着这种空信任的丧失或者是弱化。主观性的、具有选择性的视界,表达的其实已经不再是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经由主体观看和制造的现实。 广角镜头的大量使用,是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事情。主要原因,其实是与电视影像对信息传播的丰富性与动态吸引力的强化有关。静像在平面媒体中欲与电视(后来又有了网络这样更为丰富的平台)这样的强势媒体和图像形态一比高下,自然要在有限的平面中容纳更为丰富和信息,于是全景深的、宽视域的、形式夸张的和异态化的对象表达,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策略。这个因素大家似未谈到。从图像学的角度来说,值得看重。
(3)
(4)
注:伍振荣先生系香港人,文字输入皆使用繁体中文。 |